威宁县双龙乡为
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下辖的一个乡,位于威宁县城西部,与县城相距15公里,东南面分别与
草海镇、
麻乍乡接壤,西北面分别与
黑石镇、
哈喇河乡、
小海镇为邻。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63个村民组,根据村地理位置分凉山党工委(高山村、高坡村、凉山村、水潮村)和双龙党工委(双龙村、江林村、大地村、红光村)。

威宁县双龙乡
人口总数:29382人 农业人口:28969人 非农业人口:413人
行政区面积:131.21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:28600.0亩
主要民族成分:汉族,
回族,
彝族,
苗族 发展口号:旅游开发,建设威宁后花园;种草养畜,发展生态畜牧业。
所辖村:水潮村,大地村,凉山村,高山村,高坡村,红光村,江林村,双龙村
生产总值:4345.0
主要经济产业:种植业,养殖业
名特产品:马铃薯,荞麦
办公所在地:贵州省威宁县双龙乡大地村七组
自然条件:春季温和、夏季温热、秋季凉爽、冬季寒冷
资源:水资源

威宁县双龙乡
双龙乡境内居住着汉、回、彝、苗4个民族,全乡有总户数6933户,总人口29382人,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4%。全乡总土地面积131.21平方公里,其中耕地面积28600亩(80年承包土地面积),人均耕地面积0.96亩,以高原高山坡地为主。
双龙乡是典型的农业乡镇,以种植和养殖为主,粮食作物主产玉米、洋芋、荞麦豆类等;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、半夏、兰花籽等。
双龙乡地处贵州西部,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,但是由于深处我国大陆西部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地区加之山高坡陡,山谷纵横,又具有低纬度的高原季风气候和山地气候特征。具体来说就是:雨热同季;冬春干旱,夏秋多雨;春季温和,夏季温热,秋季凉爽,冬季寒冷。年温差大,日温差小。
双龙乡年均温13℃左右,凉山片区大概不足10℃,而近杨湾桥水库周边的江林、大地、红光等村可保持在10—13℃左右。年降水量平均为954毫米,无霜期250天左右,常年温凉宜人。
双龙乡地势西高东低,南北宽约80公里,东北至西南长约120公里;平均海拨1511米,最高2217米,最低470米;年平均气温12.8℃,冬无严寒,夏无酷暑,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;年平均降雨量954毫米,无霜期250天左右;地貌为山、丘、沟、坝、谷、洞交融的喀斯特结构。
蚕桑、水果、辣椒、大蒜、中药材、反季节蔬菜等特色农业基本形成。发展万亩楠竹基地、万亩魔芋基地、千亩苦丁茶基地、奶牛、仔猪、杂交牛育肥、家禽等畜牧业基地;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、生态畜牧业以及畜牧产品加工业;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组织、中介组织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经纪人队伍,逐步完善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、“企业+协会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机制,延伸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。

威宁县双龙乡杨湾桥水库
水文资源 在
双龙乡境内的水资源主要是杨湾桥水库,与江林、大地、双龙、红光等村相连,与威宁草海遥遥相望。水库里的水主要供应整个威宁县城的居民生活生产用水;同时也供应本乡水库周边地势较低处村庄及邻近乡镇的村民饮用水。其支流主要是响水河和白石岩河。双龙乡除水库周边的四个村外,地势较高的凉山片区的高山、高坡、凉山、水潮喀斯特地貌明显,水源缺乏,人畜饮水和生产用水比较困难。
土壤资源 双龙乡的土壤受地形地貌组合的影响,成垂直性和地带性分布。在石漠化相对严重在凉山片区,土壤主要是贫瘠的沙土和部分黑泥土,及红土相互交错;在水库附近片区主要分布着部分水稻土和沙土,还掺有部分红土。
植被资源 双龙乡地处云贵高原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,平均海拔2511米,最高海拔2854米。主要是以温带落叶林和针、阔叶混交林为主。在下片区水库周边主要是以落叶阔叶林为主,在凉山片区主要是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。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,双龙乡的林木植被破坏严重且呈零星分布。近年来,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和荒山造林的实施,双龙乡植被覆盖率日渐提高,生态环境逐步改善。
双龙乡的物产资源种类繁多,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、马铃薯、荞麦等,经济作物有烤烟、半夏、天麻,豆类等。其中双龙乡以种植马铃薯的规模最大,已建立覆盖全乡8个行政村的规模脱毒马铃薯产业基地45000亩。并大力发展以养羊、养牛、养猪的生态畜牧业。

双龙乡清真寺
马撒驿清真寺:位于
威宁县双龙乡西凉山古滇黔道上,建于明代,乾隆年间,刘彩阿訇在该寺掌教,归主后被回族张氏争埋在张氏坟山。1967年维修过一次,1987年,政府拔款7000元维修。占地700余平方米,辖穆斯林2000余人。
马家屯清真寺:位于
贵州省威宁县双龙乡大地村马家屯。马家屯清真寺,始建于明代。马家屯,为明代乌撒四十八屯一。《威宁县志·屯垦志》:“洪武二十八年,因乌撒卫开辟,分为五所,各设流官,大兴屯垦”。而马家屯,则是回族马姓屯垦之所,故名。马家屯清真寺,座落在马家屯寨子中间一小山包上,周围古树参天,绿荫掩映,有姜梓树、三角枫树等,胸径均在70厘米以上,环境优美。由于多次被烧毁,清咸丰初年,马元义倡导重修,咸同灭回时又被毁,同治三年重建三间权作礼拜,光绪二十三年,马金翠与族人马金品、马七斤、马金瑞、马正林、马小祯、马老有、马小妹等积资修理。民国21年,族人又重建,木石结构瓦房,建筑面积210个平方米,占地400多个平方米。20世纪80年代,县政府拔款1700元重新进行维修。2004年由韩阿訇捐资50万元重建,总占地面积1500余平方米,辖穆斯林1800余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