黔南,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,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5.1%;
布依族和
苗族是
黔南的主体民族,都有语言无文字,居住在州境内的人口分别有122.06万和45.53万;
水族居住在黔南境内有29.11万,占全国水族人口的90%以上,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,水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,水族的古名文字《
水书》的创制与古代的甲骨文、金文合一定关联,专家们誉为“不可知的天书”。
歌舞节庆
黔南各民族能歌善舞,民族风情古朴典雅,婚丧习俗各具特色,民族文化多姿多彩。民族音乐有布依族的山歌、情歌和双声部大歌,苗族的史歌、情歌、飞歌、丧歌、祭祀歌、芦笙曲调,水族音乐有大歌和小歌等;
民族乐器有布依族的铜鼓、唢呐、姊妹箫,苗族的芦笙、唢呐、芒筒、萧笛、古瓢琴,水族的牛角皮鼓、铜鼓、锣、芦笙等;
民族舞蹈有布依族的刷巴舞、响篙舞、花包舞,卤族的芦坚舞、长鼓舞、板凳舞、锦鸡舞、铜鼓舞,水族的“铜鼓舞”和“斗角舞”等;
民族节日有布依族的“三月三”、“四月八”、“六月六”、“查白歌节”和“赶秋坡”等,苗族的“绝年”、“吃新节”、“米花节”、“三月三”、“四只八”、“八月八”,水族的“端节”(也是年节)、“卯节”(也是歌节、情人节)等。
其中,布依族音乐“
八音坐唱”有“声音活化石”、“天籁之音”之称,享誉海内外;彝族舞蹈“阿妹戚托”质朴、纯真、自然,被称为“东方踢踏舞”。特别是布依族“八音坐唱”、布依铜鼓十二则、
查白歌节、
土法造纸、
布依戏等还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民族婚俗
黔南各民族婚礼是最隆重的庆典仪式,婚俗习惯独特、纷繁而古朴。布依族青年婚姻主要通过“玩表”、“浪哨”、“对歌”等活动进行,在恋爱过程中,互赠信物;苗族青年婚姻主要是通过“跳月”、“跳场”、“坐月场”、“跳花场”等活动互相结识;水族传统婚姻则通过“放口风”,请媒人上门提亲,然后举行婚礼,自由恋爱主要是通过卯节对歌、赶场或走亲访友结识;瑶族婚姻的缔结最为独特,是通过自由恋爱即通过“闹门墙”进行,又称“凿壁谈婚”,就是指瑶族姑娘进入婚龄后,便单独住进大门背后的一个小房间(谈婚房),并在房间临街面楼梯边的木板上凿一个小孔,小孔对着姑娘床头,孔的直径大约二厘米,这个孔,瑶语称“开的”,意即“谈婚洞”、“恋爱洞”,看中姑娘的小伙子,夜间便到“谈婚洞”前,用木棒将姑娘轻轻捅醒,若姑娘有意,便起身坐于床上与小伙子细语轻歌,倾诉情思,建立情感,直至缔结婚约,所有恋人都经历过“
凿壁谈婚”,这种良风美俗,瑶族人民引以为傲,世代相传。
服饰文化
黔南各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,苗族服饰最丰富多彩,集中了各了族各种特征的服饰艺术,被人们称为“中国苗族服饰的画廊”。
民族艺术
独山花灯是黔南特有的地方戏曲,是一种有歌有舞有戏、有说有唱的综合性戏剧艺术表演形式,从外地传人,已有200多年历史,深受广大群众喜爱,它的发源地——独山基长,还被评为全国民间花灯艺术之乡,独山县1996年被贵州省文化厅授予“花灯之乡”,1998年被文化部授予“全国文化先进县”。
黔南民间文学有诗歌、故事、传说等为主体的口头文学,又有少数民族作者用汉文创作的书画文学。如布依族《好花红》、《铜鼓的传说》;苗族的《苦啊苦》、《人类起源》;水族的《端节歌》、《水书》;瑶族的《射神树》、《红七军到瑶麓》;毛南族的《秧鸡》等等。
黔南民族传统工艺多种多样,有龙风背扇(背带)、蜡染、印染、刺绣、编织、剪纸、雕刻、铸银、木雕、石刻等。三都水族马尾刺绣尤具特色。
黔南民族建筑风格各异,布依族住宅主要有木瓦平房和二楼一底楼房,也有石块垒,石板盖顶的“石板房”。苗族和水族住宅多是一楼一底的木板房、吊脚楼或是泥墙建筑,有的是石基泥墙建筑,厢房楼的廊育配置栏杆,窗上多用木雕凿虫、鱼、马、兽和各种花纹图案。瑶族作宅多是一楼一底的木质结构瓦房和竹木结构,门向南开的平房。瑶族禾仓风格独特,由四根柱子支撑,顶部圆形,在每根柱子中段都置一坛子,柱了穿坛而过,由于坛子表面光滑,这样可以防止老鼠上禾仓偷吃粮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