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黄蘖
黄蘖又名黄柏、蘖木,气苦性寒,无毒。其主要成份为“盐酸小檗碱”,本品可口服,也可外敷。口服可治疗小儿热泻、梦遗、口舌生疮、痔疮等症。外敷可治疗痈疽肿毒、冻疮、小儿脓疮等病。

黄蘖
中文学名:黄蘖
拉丁学名: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.
别称:黄柏
二名法:蘖木
界:植物界
科:芸香科
分布区域:华北、东北及日本,浙江、江西、四川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,台湾
气味:苦、寒、无毒。
功用:泻火解毒,清热燥湿,泻肾火
主治:湿热带下膝肿痛萎软湿毒湿疹遗精
鉴别:以片大而厚鲜黄色乾燥无栓皮为佳
一、黄蘖--分布华北、东北地区及日本。
二、黄皮树--分布浙江、江西、四川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。
三、台湾黄蘖--分布台湾。
黄蘖树皮含小蘖硷(Berberine),少量生物硷,棕榈硷(Palmatine),木兰花硷(Magnoflorine),黄蘖硷(Phellodenfrine),含无氮素之结晶性物质;黄蘖酮(Obacunone),及脂肪,固醇类化合物等。台湾黄蘖含小蘖硷约3%。

黄蘖
1.抗菌作用对金黄葡萄球菌、痢疾杆菌、霍乱菌、淋菌等有抗菌作用。
2.降压作用於麻醉动物静脉或腹腔注射,均产生显着而持久降压作用。
3.抗炎作用受精卵作抗炎症作用筛选研究,黄蘖作用最强。50%甲醇抽取物,对肉芽形成有妨碍作用。
4.促进创面治愈作用本品外用剂(软膏剂)对创,化脓创及非结核性溃疡之治疗,有显着效果,此治疗效果可能与黄蘖收性抗炎作用有关。
5.一般药理作用本品水浸出物之LD50对小白鼠为520mg/kg(腹腔给药)。黄蘖总生物硷一般中毒状为短暂兴奋後呈麻痹现象,用与中枢系统及运动神经末端作用有关。其水浸出物或醇抽取物,对血糖呈短性上升後下降作用。本品对胆汁、胰液分泌有促进作用。黄蘖生物硷对兔体肠管及子宫自动运动有抑制作用。
本品尚具有肝素作用,中枢神经抑制作用,增强乙醯胆素作用,解热作用,促进排出胆红素作用,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。

黄蘖
1、男女诸虚(如小便淋漓,遗精白浊等症)。用黄蘖(去皮,切细)二斤、熟糯米一升,在童便中九浸九晒,再蒸过晒干,研为末,加酒煮面糊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一百丸,温酒送下。
2、痔漏下血。用黄蘖皮(刮净)一斤,分作四份:三份分别用酒、醋、童便各浸七天,洗、晒后焙干;另一份生炒成黑色。四份共研为末,加炼蜜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服,温酒送下。久服可以除根。此方名“蘖皮丸”。
3、赤白浊。用黄蘖皮(刮净)一斤,分作四份,分别在酒、蜜、人乳、淘糯米水中浸透,炙干,共研为末,加米饭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空心服,温酒送下。此方名“百补丸”。
4、下血数升。用黄蘖一两,去皮,以鸡蛋白涂炙为末,加水调成丸子,如绿豆豆大。每服七丸,温水送下。此方甸“金虎丸”。
5、小儿热泻。用黄蘖削皮,焙为末,加米汤和丸,如粟米大。每服一、二十丸,米汤送下。
6、赤白浊及构泄精肖。用黄蘖(炒)、真蛤粉各一斤,共研为末,每服一百丸,空心服,温酒送下。又方:再加知母(炒)、牡蛎粉(煅)、山药(炒)等分为末,调糊做成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八十丸,盐汤送下。
7、积热梦遗(心神恍惚,膈中有热)。用黄蘖末一两、片脑一钱,加炼蜜做丸子,如梧子大。每服十五丸,麦门冬汤送上。
8、消渴,食多,尿多。用黄蘖一斤,加水一升,煮开几次,渴即饮用。如此数日,可见效果。
9、热极呕血。用黄蘖蜜涂炙干,研为末,麦门冬汤调服二钱。
10、眼目昏暗。每天清晨含黄蘖一片,吐唾液洗眼,坚持,不停,保无目疾。
11、口舌生疮。用黄蘖放口内含噙。又方:蜜渍黄蘖,取滇汁含噙,吐涎。又方:蜜炙黄蘖、青黛各一分,研为末,加生龙脑少许,敷患处。又方:用黄蘖、细辛、等分为末;或黄蘖、干姜,等分为末,敷患处。
12、鼻中生疮。用黄蘖、槟榔,共研为末,调猪油涂搽。
13、唇疮痛痒。用黄蘖研末,调蔷薇根汁涂搽。
14、鬈毛毒疮(生头中,初时如葡萄,极痛)。用黄蘖一两,乳香二钱半,共研为末,另以槐花煎水,调末成饼,贴疮上。
15、乳痈初起。用黄蘖末和鸡蛋白涂搽,药干即换。
16、痈疽肿毒。用黄蘖皮(炒)、川乌头(炮)等分为末,唾液调涂患处,留出疮头,频频以淘米水润湿。
17、小儿脓疮,遍身不干。用黄蘖末加枯矾少许,敷搽即愈。
18、男子阴疮。用黄蘖、黄芩等分,煎汤洗患处,洗后用黄蘖、黄连研末敷搽。
19、臁疮。用黄蘖末一两、轻粉三钱,调猪胆汁涂搽。单用蜜炙黄蘖研末敷搽。
20、冻疮裂痛。用乳汁调黄蘖末涂搽。